城市建設考驗我們的良知 水環境問題面臨挑戰
2013-04-25
生態城市的建設涉及到許多*領域,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水資源、水環境則是一個重要問題和挑戰,對雨洪問題及排水系統重視不足,是目前生態城市建設中暴露出來的重大問題之一,在許多城市都產生了嚴重的后果。
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不論項目及場地尺度的大小,都會導致徑流的峰值、總量、污染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的干擾甚至嚴重的破壞。大量事實證明,我們城市的一些排水理念、方法已經落后陳舊,相關的基礎設施已經很難應對上述雨洪問題。*是“量”的問題。很多城市面臨水澇的困惑,但在中國600多個城市里面,400多個城市缺水,100多個嚴重缺水,北京也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還有地下水位顯著下降的問題、生態退化問題。第二是水質問題。許多城市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治理河湖水系,應該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河湖水質質量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一場暴雨就可能使城市水體水質變成劣五類,大量的魚類因缺氧或富營養而死去,相當一部分污染物是由雨水徑流帶來的。
要建設生態化城市,基礎設施*重要。一種脆弱、剛性而沒有彈性的基礎設施難以支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談不上“生態城市”。我們需要設計新型的基礎設施,為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提供保障,F在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等,為了解決城市迫切的徑流污染和水澇問題,都在討論、規劃修建地大型下水池或大型地下隧道,這樣的案例在很多國際大都市里也有,在一定條件和程度上是很有效的,但是不要忘了其局限性,它們的建設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伴隨著巨大的投資,而且還有巨大的空間受到限制等,也不可能在城市到處都修建。另外,它們也難以解決水質、水量、生態、水循環等多方面的所有問題。所以,近年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提倡具有更廣泛的環境和生態效益的綠色基礎設施。
什么樣的基礎設施才是優良的基礎設施?簡單說,應該是符合安全、環保、生態、低碳等要求的基礎設施,應該能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實,我們古代就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如江西贛州的福壽溝很有名,古人就是因地制宜地設計地下排水管渠,同時利用大量的地面水塘來調蓄、控制雨洪,至今一些水塘還是公園式的開放空間,供市民休閑、娛樂、鍛煉,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實這種方法類似今天說的“利用灰色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相結合”。另外,云南*的哈尼梯田,則是在陡峭的山坡上,采用水(梯)田來利用雨水、控制水土流失和污染、保持當地良性的水文循環,同時又改善了鄉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形成今天這樣美麗壯觀的大規模生產性景觀,吸引國內外大量的游客,當地也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它蘊涵的理念和方法與我們今天提倡的低影響開發(LID)又是何等相似,就是通過分散的方式有效控制利用雨洪,實現水的良性循環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回顧、重拾古人智慧的同時,今天我們當然也面臨更多新的挑戰:環境污染、人口壓力、土地稀缺、氣候變化、城市擴張、基礎設施的復雜條件等等,所以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我們需要有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識,運用古人的智慧加上現代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來實現我們的目標。例如,美國的LID和綠色基礎設施、英國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等等應對雨洪問題的理念和方法,我希望快速發展的中國也能建設出符合現代城市要求的基礎設施。
那么,怎樣才能設計和建設好的城市基礎設施?這需要多*結合,比如應對雨洪問題的雨水系統和水環境,在宏觀尺度上,我們首先需要在城市規劃相關方面就考慮、安排好,還需要雨水專項規劃的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在中觀和微觀尺度上,同時也需要建筑學、景觀設計,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水利工程甚至交通工程的協作才能落實這樣一些雨水設施尤其是綠色雨水設施。
目前,我們面臨著很多老城市的更新、改造和新城市的建設,在未來二三十年間,我們還有大約20%的城市化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我們在水資源、能源、生態方面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么黨的十八大要把生態建設并列為“五位一體”的國家發展戰略。我認為中國未來的10年、20年非常關鍵,我們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很多老問題加上新問題。中國能否利用和發揮好后發優勢,還是會呈現后發劣勢?這個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常識,也考驗著我們的良知。